有幸聽了一場世代之間的對話,屬於五六七八年級間的。相同的是,這群人正對一部電影內容的探討;不同的是,這群人經歷不同的時代背景、擁有不同的專業,同樣一件事,立場不同、切入的角度不同,表述著看法。過程理性,不帶情緒性字眼,只是互相嘲笑一點代溝間的用詞與觀點。

 

回到電影,以為只是小清新劇情。但經過他們深度的探討後,讓我能跳脫硬觀點,試著以軟性的文學、歷史、社會經濟背景,緩緩地體察這些底層小人物的故事。

他們提到幾個觀點,首先是長期階級僵固問題,在經濟起飛後期,小人物應該如何翻身,可能是升學讀書、做頭家、有樁好親事,而今日,階級問題仍存在,固化的、難以衝撞的,我們期待的多元,仍遙遙地望著。

其次,以女性角度出發,探討女生從求學工作結婚等過程,也有不同世代間的女性的刻劃,那種對於幸福與圓滿定義的不同,而有個作家提到傳統女性在家中的被噤聲的角色,也是很犀利地點出問題。

 

第三,升學主義,這一方面點出求學過程對於科系選擇、未來出路與職涯規劃的茫然,也探討職業刻板印象、父母期許壓力、同儕間比較等等細節。

 

第四,認同感,除了點出族群認同、文化認同、政治認同、自我認同、性別認同、世代觀點認同等等。反思許多社會議題的同時,也點出我們表達,但忘了如何做有效的溝通,進而取得共識。

 

電影裡持續拋出很多問題,沒有一個問題真正獲得答案或解決,一切都只是開始。如同幸福路上電影名字的隱喻,幸福正在路上,幸福似乎永遠在追尋路途的彼岸。

#感謝這些優秀的作家和我們分享這麼多

 

--資訊--

講座:從《幸福路上》談自我追尋之路


時間:2018年1月10日(三)晚上19:30
地點:左轉有書X慕哲咖啡
主持人:黃秀如/左岸文化總編輯
與談人:(依姓名筆劃順序)
朱宥勳/小說家、專欄作家
李雪莉/《報導者》總主筆
林立青/《做工的人》作者
吳介民/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
陳翠蓮/台大歷史系教授、《重構二二八》作者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容言蜜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